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

談"管與教"

談“管與教”

早前在本版寫過<老師,我想飮水>和<學校與公園>兩篇文,都以校園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,映照出現今學校在“管與教”上的失措與迷亂。自刋出後,引來一陣議論紛紛。對文中觀點表示認同和反對的聲音參半,不管民意所趨如何,起碼也能達到一個目的,就是增進大家反思和討論教育的“日常問題”,相信只要有討論的機會,都會有令教育事業改善的空間。本篇再探討學校教育裡的“管與教”問題。

管、教並重的取巧答案

首先把管理和教育作字面上的分析。管理:一般理解為訂定一些規則,禁止某些人做某些事,例如規定學生不可打鬥。教育:一般指教化,把一套合宜的價値觀潛移默化的孕育到人的身(心)上,例如教育學生使他不會打鬥。

上述兩者有共同之處,皆是目標一致的不希望看見壞事發生,但所使用的方法卻有本質上的不同。値得思量的是在學校裡兩者何者更為重要?當然,天下無敵的答案是兩者同樣重要。但,這種答案是最缺乏深度思考的取巧回答。

近年資訊傳播極速,把很多以往不容易暴露於大衆耳目的事件,通通在社會上互相傳遞散播,有些涉及靑少年的狂野、幼稚、新潮、偏差行為成為了熱點話題,我雖認為當中有不少是被誇大了嚴重性的,不過,經過大衆熱烈討論和傳媒大量炒作的催化之下,倒把關注靑少年發展的社會層次大大提升了,這未嘗不是令社會進步的一件好事。

每次有關靑少年重大犯罪事件的討論過後,社會公衆的結案陳詞都必定如是:加強學校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法。可見社會對學校執行教育靑少年的懇切厚望。環顧社會上下各界最有能力、條件、責任去肩負教育使命的團體就是學校,用此邏輯去思考“管與教”何者重要的問題時,答案顯然是“教育”更加重要。

捉錯用神難以育人

或曰:“如此淺顯的道理,何需大費周章?”世間萬事,說出其道理往往非常簡單,但知易行難的人性弱點,不單會發生在個人身上;有時候對一個群體而言,找對方向然後堅定不移地實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。

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,當今靑少年所浸淫的時空是一個多元化、跨地域、迅速、自由開放的互聯網時代;比對學校慣常的保守、規行矩步、強調權威的作風,導致今天的學校在“管教”學生的過程中顯得十分之蒼白與無力;在這種無力感之下,自然找到世風日下、道德淪亡、靑少年反叛難教的藉口,當學校也輕易地總結一句當代的靑少年今非昔比的時候,教育的重任又何以薪火相傳?

今日,許多學校花許多的心思和力量去“管理”學生,在校園中設立很多明文規定和約定俗成的校規;目的是希望可以訓練出循規蹈矩的好學生。坦白講,這種管教的方式,在學生離開校門之後還可以發揮多少藥效,眞是値得評估的。然而,我並非在否定校規的功能和提議廢除校規,正是認為校規非常重要,卻見許多學校在校規上捉錯用神,結果是學生沒有被管好,更加浪費了校園生活時光裡教育學生的好機會。

以我觀察,校規以其設立原意來劃分,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:一、道德是非的承傳。二、人格品行的提昇。三、學校文化與管理的原則。四、缺乏內涵的死板規條。篇幅所限,不能一一詳述,憑字面意思大概也能揣摩其含義。上述的第一、二類校規都是必要和重要的,也使教育的內涵變得有根有據;而第三類,學校文化與管理的原則當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,但是只要稍微失去重心,很容易就會鑽入管教不分的死胡同裡,訂出一大堆缺乏內涵和教育意義的死板規條。這類規條多不勝數,亦千奇百怪,如:襪子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、髮夾要準確地用指定的顏色、水瓶不可以放在桌面、只可穿着白色的內衣褲……當教師為配合校方施政方針,花費大量精力去執行這些道理貧乏的規條時,學校不但難以完成教育學生的社會責任,反而造成學生對校園生活的反感,這也是回應了PISA測量出本澳學生對學校歸屬感極低的事實。

世代萬變薪盡火傳

今天九十後的靑少年,生於資訊多姿多彩的世代,各類思潮激活着他們靈活的腦袋,更加創新、獨立、明辯、個性化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天賦。教育者肩負傳承人類知識和文化的重任,找對教育內涵的核心,存包容開放的心懷與靑少年一起成長,應該是作為教育者送給下一代最大最好的祝福。正如我們的先賢也把我們從蓄辮纏足的籠牢中一倂解放出來一樣。

符霖甘

http://www.macaodaily.com/html/2010-03/22/content_440907.htm

2010年2月3日星期三

日期: 2009年12月18日
主持: 文源、甘
主題: 這次跟大家談談澳門的新旅遊景點,希望大家工餘時間有多一個好去處!
下載:
TCF20091218

Sorry for the late late update!!
by 管理員

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

談教師《框架》的歷史背景及一點倡議 符霖甘

談教師《框架》的歷史背景及一點倡議

歷史的軌跡

葡治時代,澳葡政府對本澳非高等教育採取長期放任的態度,社會提供的學額幾乎完全依靠民間社團和一些宗教團體來支撑。在當時,辦學團體在資源非常緊絀的環境之下,守住了教育下一代的缺口,段段艱辛的設學育人故事,仍然保存在圖書館的歷史檔案中。及至臨近1999回歸之期,澳葡政府始對本澳的教育着手規劃,制訂教師職程的構思就在這時候被提出來。澳葡政府為了在交回主權前彌補對澳門教育的空白,決心留下一些功績而作了連串教育規劃工作。政府有見當時私校和私校教師佔整體教育的絕大多數,而私校皆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,造成私校之間的規模和資源參差不齊,教師同業間的待遇也有很大差幅;尤其相較於官校教師的待遇,更是天壤之別!因此,制訂教師程職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,就是設法把私校教師之間的待遇差距拉平,繼而向官、私校教師同工同酬的最終目標邁進。可惜,以當時澳門的經濟實力,庫房情況難以與今天相比,因此,為教師制訂職程的遠大理想可謂有心無力!一直等到回歸之後,政府對教師專業和教師職程的規範仍然未有完成立法。直到2008年初政府才開始提出《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》的初稿,並進行諮詢。

久等了的教師職程

“人生有幾多個十年?”一句家喻戶曉的對白,正正道出了許多老師對《框架》的期待和慨嘆!2008年初,《框架》諮詢工作正式展開,老師們十分雀躍,因為等待了17年的教師職程,終於有了一些眉目。可是,離第一次諮詢至今,已有兩年的日子;最近政府拋出“希望最遲2011年”完成《框架》立法,意即至少仍需一至二年才“有機會”看到《框架》出台,敎育界合計前後足足要等候21年。我們應該反思,澳門竟要付上21年的光陰,去硏究一份教師職程的“框架”;但把從前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城,發展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賭城,只消短短六、七年的時間,足可窺見政府的發展優次和資源分配背後所持的價值觀。

教師待遇在回歸後改善

1997年起澳門實施十年免費教育,由政府直接撥款到入網學校資助學生學費,由於撥款按學生人數計算,使學校的經營更有保障。此舉,使財政狀況較差的學校,收支得以改善,老師的待遇也因此而有所提升,對拉近私校教師之間的待遇差距起了重要的作用。直到2007年政府宣佈實施十五年免費敎育,從資源供應的角度看是落實了由政府包辦本澳非高等敎育的目標。

回歸後,辦學團體的財政壓力得到很大的改善,私校教師的待遇也普遍得到提升,這是澳葡管治時期不能相比的。2008年初,政府重啟制訂敎師職程的工作,並以《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》的名稱對教育界進行諮詢,足見政府對改善敎育和落實敎師職程的誠意。

望《框架》能更高瞻遠矚

《框架》進行第一次諮詢期間,教育界反應熱烈,尤其對平衡私校教師同業間的待遇差距提出許多建議,期望透過《框架》立法解決教育界長期以來同工不同酬的毛病,以平衡和穩定整體教師隊伍。可惜兩年過去,政府似乎缺乏破舊革新的勇氣和決心,多番強調需要尊重現狀,不能一步到位。
2009年11月教青局局長出席立法會會議時表示:“將修訂《框架》中教師職級的薪酬差距為1.3~1.6倍……在《框架》實施初期將採用兩步走的方案……希望最遲於2011年送交立法會完成立法工作。”把《框架》中教師職級薪酬差距,由原建議的1.8倍,修訂為1.3至1.6倍,以及否決獲大多數教師支持的“雙軌制”方案。這兩項修訂引起大部分教育界人士的不滿,認為政府出爾反爾和漠視主流意見。
其實,澳門特殊的歷史背景,使官校和私校的數目比例十分懸殊。據2008/2009學校的統計顯示:公立學校13間(約佔15.9%)、私立學校69(約佔84.1%);公立學校學生3,175人(約佔4.2%)、私立學校學生73,234人(約佔95.8%);公立學校教師318人(約佔6.8%)、私立學校教師4,393人(約佔93.2%)。可見,無論在學生或教師的人數,私校都佔總體超過90%以上的比例。官校教師與私校教師都為澳門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。然而由於長期缺乏統一規劃,各校的資源分配不均。尤其是佔絕對多數的私校教師的薪酬待遇遠不及官校同仁。孔子曰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。我們承認歷史的原因,也接受各校間薪酬待遇的差距;但也必須指出,可以有差距,但差距不能失衡;可以承認歷史,但不能延續錯誤。從統計數字可知,承擔起社會基礎教育大部分責任的是廣大私校教師;從數據看,每一位公校敎師負擔9.98位學生,而每位私校敎師卻要負擔16.67位學生。負擔更重,所得卻少。私校教師與官校教師的薪酬差距,無疑是不合理、不平衡的。同工同酬的願望,可說二十年望眼欲穿。當年倡議者,如今紛紛白頭老去,卻仍不見職程水落石出,實在是令人感慨。十多年來免費教育政策為拉近私校教師薪差踏出了重要第一步,將來出台的《框架》應該要完成官、私校教師同工同酬的終極一步。期望新一屆政府施政以教育為先,以穩定教師隊伍為念。在此倡議《框架》應向官、私校教師同工同酬的目標邁進,在緩衝期間採納獲大多數教師支持的“雙軌制”方案。相信這是絕大部分教師期望的結果。


符霖甘

25-1-2010 澳門日報

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

日期: 2009年12月11日
主持: 文源、甘
主題:
下載:
TCF20091211

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

《框架》切忌捨本逐末

《框架》切忌捨本逐末

敎靑局自推出《私立學校敎學人員制度框架》以來,多次積極地徵詢前線敎師的意見,並正面地作出回應,務實地做出修改。足見執事者咨諏善道、察納雅言之意。有此誠意雅量,實為敎育界之幸事。最近,當局再放出風聲,考慮修改部分條文,引來敎育界熱烈討論。

每周變每學年?

敎靑局表示,在充分聽取校長和敎育界人士的意見後,認為把敎師工作時數的計算單位,由“每周”改為“每學年”,可以更具彈性執行。此次條文修改,相信必有其因應需要。然而以前線敎師之角度來看,許多年來,敎師都被視為高壓行業,不斷呼籲為敎師工作減壓減量,可惜,往往瘦身不成反而只見工作負荷越來越繁重。敎師要長期承受繁重的工作壓力,似乎是社會的不治之症。制訂《框架》的目的,不正是要為敎師創建一個健康和完善的工作生態嗎?為何美好的理想和目標,到最後又變成不符合現實情況、可操作性不大的迷思?如果今天,我們仍然用舊有的視野,去考慮和量度敎師,在學校裡應該要完成甲乙丙……等等任務,《框架》的確不可能有可行性!因為,我們希望改變的,是敎師工作的生態,讓敎師不必每日疲於奔命,才可完成一天的工作;甚或連與學生輕輕鬆鬆的談天,也只可以是敎學工作中一個奢侈的願望。

固定敎師“每周”工作時數,目的就是保障敎師可以眞正減壓。換以“每學年”來計算,可以有效執行嗎?誰人可以記錄自己一年的工作時數?將來有哪一位敎師可以更正,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時數是1200小時而不是1100小時?主要問題是敎師與學校不處在一個平等的信息層面。從習慣上看,每周計量,廣為敎師接受,切切實實令人安心;如改為每年計量,其中如何計算?如果情況比較複雜,解釋權肯定落在資方。敎師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,便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。如果硬要配合現在的工作生態,而作出這種更具“彈性”調節,那麼,所謂敎師工作量的保障,最終可能變得形同虛設。


近年敎育改革一直建議要為學生和敎師齊齊減壓,內地就有學者調查指出,大多數高中生,因為要應付高考而長期睡眠不足,高壓力的學習生活已經損害到學生的健康成長。現在做學生也實在難受,一天要上九、十節課的是等閒事,換了是個成年人來當學生,可能也會變成逃學威龍。事實上,當敎師工作量一固定,下一步就是為我們的學生減輕過重的學業壓力,最終推動整個敎育界,重新細心思考敎育的核心:敎與學。每一位敎育工作者都得反思我們對未來的敎育願景,為學生、敎師和學校建設一個更優質的敎育氣象。

作為敎師,我們早已生活在這種工作張力之中,《框架》若是為變革而立,就必須有勇氣和視野,繪出一幅讓社會嚮往的敎育願景;不然,只是在井底之中,翻個觔斗,陶醉於滿心的自我感覺良好。

1.8變1.3?

提出考慮修訂的另一條文,是敎師職級的最大薪酬差幅,由原來1.8倍改為1.3倍。此建議一出,迴響和反對之聲甚大,然後敎靑局又提議“兩步走”方案,一時之間各方意見百花齊放,令人十分困惑。

職級與薪酬對應,以鼓勵敎師安心於專業發展,這恐怕是框架改革的初衷。1.8倍的設計必定有其理據。然而1.8倍到1.3倍不是改變,而是重建。令人感覺是改弦更張,完全失去原先的正面激勵作用,是當局在政策上的自我否定。確實令人困惑,乃至於遺憾,希望當局能詳為解疑,以安人心。

一直以來,敎育界最期望的,不只是片面地提高私校敎師的薪酬,而是希望官、私校敎師的薪酬能夠看齊。所謂“國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改變官私校敎師同等付出,但薪酬迥異的不公現象,是本澳敎育界的主要訴求。年前胡培周校長的文章就指出,統一官、私校敎師薪酬的目標,早在澳葡政府時代已經有了共識,及至回歸後此一方向都沒有改變,但到了現在,政府卻已經不提了。在制定《框架》的過程中,似乎也不把它視作考慮之列,實在令絕大部分敎師失望!

改革要有所成,必須找到現實與理想的平衡點。尊重現狀是一個重要考量點,改良革新也是一個重要考量;尊重現狀的目的是安人服衆,改良革新是為完成社會的責任。

解決本澳敎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,必能得到廣大敎師的響應支持,也能夠使《框架》具備劃時代的意義。功在一時,亦在千秋。如果《框架》不努力尋找新的平衡,何時才會有機會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?

本澳推行免費敎育多年,現在的十五年免費敎育,的確領先許多發達國家和城市,但亦不可忘記,澳門在敎育的投放,佔整體城市年度開支的比率,是比許多城市都要低的,單和國內相比就及不上了。所以,如果政府願意進一步改善敎育的投放比率,以及不背棄當初對敎育界的承諾,澳門絕對有能力解決官、私校敎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。

《框架》的設計與實施,必定會為澳門敎育界乃至整個社會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。敎靑局有如此的決心,興利革弊,推陳出新,因勢利導,以利家邦,絕對値得敎育界同仁擊節叫好,彈冠而慶的。這一變革勢必寫入歷史。所以只有愼之又愼,才能為社會造福百年。如果捨本逐末地追求符合現狀,恐怕出台的只是一份改變不了現狀,也缺乏前瞻視野的法案。作為前線的敎師,很高興看到當局擁有虛懷若谷、不恥下“聽”的態度,也眞心地希望當局能夠斟酌損益,使框架盡善盡
美。

符霖甘
20/9/2009澳門日報

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

日期: 2009年9月8日

主持: 文源、甘

主題: 學校抗疫現況直擊、框架條文有修訂、學生抗逆能力

下載:TCF20090908

2009年7月9日星期四

日期: 2009年7月3日

主持: ---

主題: ……

下載:TCF20090703
日期: 2009年6月13日


主持: ---


主題: ……


下載:
TCF2009062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