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

談"管與教"

談“管與教”

早前在本版寫過<老師,我想飮水>和<學校與公園>兩篇文,都以校園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,映照出現今學校在“管與教”上的失措與迷亂。自刋出後,引來一陣議論紛紛。對文中觀點表示認同和反對的聲音參半,不管民意所趨如何,起碼也能達到一個目的,就是增進大家反思和討論教育的“日常問題”,相信只要有討論的機會,都會有令教育事業改善的空間。本篇再探討學校教育裡的“管與教”問題。

管、教並重的取巧答案

首先把管理和教育作字面上的分析。管理:一般理解為訂定一些規則,禁止某些人做某些事,例如規定學生不可打鬥。教育:一般指教化,把一套合宜的價値觀潛移默化的孕育到人的身(心)上,例如教育學生使他不會打鬥。

上述兩者有共同之處,皆是目標一致的不希望看見壞事發生,但所使用的方法卻有本質上的不同。値得思量的是在學校裡兩者何者更為重要?當然,天下無敵的答案是兩者同樣重要。但,這種答案是最缺乏深度思考的取巧回答。

近年資訊傳播極速,把很多以往不容易暴露於大衆耳目的事件,通通在社會上互相傳遞散播,有些涉及靑少年的狂野、幼稚、新潮、偏差行為成為了熱點話題,我雖認為當中有不少是被誇大了嚴重性的,不過,經過大衆熱烈討論和傳媒大量炒作的催化之下,倒把關注靑少年發展的社會層次大大提升了,這未嘗不是令社會進步的一件好事。

每次有關靑少年重大犯罪事件的討論過後,社會公衆的結案陳詞都必定如是:加強學校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法。可見社會對學校執行教育靑少年的懇切厚望。環顧社會上下各界最有能力、條件、責任去肩負教育使命的團體就是學校,用此邏輯去思考“管與教”何者重要的問題時,答案顯然是“教育”更加重要。

捉錯用神難以育人

或曰:“如此淺顯的道理,何需大費周章?”世間萬事,說出其道理往往非常簡單,但知易行難的人性弱點,不單會發生在個人身上;有時候對一個群體而言,找對方向然後堅定不移地實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。

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,當今靑少年所浸淫的時空是一個多元化、跨地域、迅速、自由開放的互聯網時代;比對學校慣常的保守、規行矩步、強調權威的作風,導致今天的學校在“管教”學生的過程中顯得十分之蒼白與無力;在這種無力感之下,自然找到世風日下、道德淪亡、靑少年反叛難教的藉口,當學校也輕易地總結一句當代的靑少年今非昔比的時候,教育的重任又何以薪火相傳?

今日,許多學校花許多的心思和力量去“管理”學生,在校園中設立很多明文規定和約定俗成的校規;目的是希望可以訓練出循規蹈矩的好學生。坦白講,這種管教的方式,在學生離開校門之後還可以發揮多少藥效,眞是値得評估的。然而,我並非在否定校規的功能和提議廢除校規,正是認為校規非常重要,卻見許多學校在校規上捉錯用神,結果是學生沒有被管好,更加浪費了校園生活時光裡教育學生的好機會。

以我觀察,校規以其設立原意來劃分,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:一、道德是非的承傳。二、人格品行的提昇。三、學校文化與管理的原則。四、缺乏內涵的死板規條。篇幅所限,不能一一詳述,憑字面意思大概也能揣摩其含義。上述的第一、二類校規都是必要和重要的,也使教育的內涵變得有根有據;而第三類,學校文化與管理的原則當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,但是只要稍微失去重心,很容易就會鑽入管教不分的死胡同裡,訂出一大堆缺乏內涵和教育意義的死板規條。這類規條多不勝數,亦千奇百怪,如:襪子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、髮夾要準確地用指定的顏色、水瓶不可以放在桌面、只可穿着白色的內衣褲……當教師為配合校方施政方針,花費大量精力去執行這些道理貧乏的規條時,學校不但難以完成教育學生的社會責任,反而造成學生對校園生活的反感,這也是回應了PISA測量出本澳學生對學校歸屬感極低的事實。

世代萬變薪盡火傳

今天九十後的靑少年,生於資訊多姿多彩的世代,各類思潮激活着他們靈活的腦袋,更加創新、獨立、明辯、個性化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天賦。教育者肩負傳承人類知識和文化的重任,找對教育內涵的核心,存包容開放的心懷與靑少年一起成長,應該是作為教育者送給下一代最大最好的祝福。正如我們的先賢也把我們從蓄辮纏足的籠牢中一倂解放出來一樣。

符霖甘

http://www.macaodaily.com/html/2010-03/22/content_440907.htm

1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不單止學生的校規千奇百怪,而老師的校規都一樣,學校為左令學生守好校規,要求埋老師都要扎頭髮,一定要穿白色內衣,襪同鞋既色都有規定,冬天也要好似學生一樣某一個溫度下才可著褲